如何把把家庭理财做到科学化,一位在单位当了数十年的老会计根据自己大半生的理财经验,给你支招家庭理财的“七把火”。 | ![]() “第一把火”——“建章立制”:制作一本《家庭支出明细簿》,将家里当月的“刚性支出”先列出来,然后对月内的每一笔开销都登记在册,以便月底汇总分析。同时对家庭成员平时乱花钱的毛病给予制度约束和纠正。 | ![]() “第二把火”——精打细算:“金金计较”是必要的,买菜大有学问,时间、地点不同,同种蔬菜的价钱也不同。早市上卖的菜新鲜、齐全、便宜。夜市上多是郊区来的农民,瓜果新鲜,价格便宜,省去了与农贸市场小商小贩的一番斗智斗勇。 | ![]() “第三把火”——紧缩银根:当花则花,不当花则坚决不能花。儿子每月手机话费支出达600多元,我动员他花30元钱买了张“地通卡”,实行“一机双卡”,接电话时用旧号,拨电话时用新号,每月可节省50%左右的话费。 |
![]() “第四把火”是借财节财:借鉴了“拼伙”消费,“串连”了全楼8家住户,实行合伙购买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享受批发价。 | ![]() “第五把火”——科学饮食:现在做菜讲究“吃营养”了。买菜、炒菜、做饭讲究营养搭配,不仅少花了冤枉钱,还做到了营养保健。 | ![]() “第六把火”——错季消费:一些商家常将库存商品错季倾销。一件时尚的羽绒服冬季售价为900元,而秋季购买连500元都不到,一件衣服就省了400多元。 | ![]() “第七把火”——变废为新:动员全家“低碳”、“低耗”、“环保”:易拉罐做花盆、烟灰缸和筷笼子;旧衣服剪成小块做成抹布;多步行少打车。 |
自己动手省钱。在当今社会,用自己的手艺赚钱是光荣的事。现在流行的是DIY,学计算机的男生可以帮别人装配电脑、维修电脑赚点生活补贴,心灵手巧的女生与其去买价格不菲的中国结作为饰物或礼物,为什么不学着自己编一个呢?在自己动手中既锻炼了自己,又节省了开支,何乐而不为?
尝试进行投资,尤其是对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尝试进行一些真正的“投资”如股票、基金定投等。涉足这些投资领域,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演习”,通过“实战”可以使自己更好地了解投资市场,为将来步入社会进行投资积累经验和教训。
尝试做点生意。学校也是个小社会,同样商机无限。筹措一笔启动资金,自己做个小老板,说不定还真能在校园开创自己的一份“产业”。
学做二手交易,一些大型的二手交易活动不可错过。几乎每所大学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举办毕业生跳蚤市场,你在那里可以“淘”到大量的宝贝。当然,有朝一日等你成了毕业生,你也可以在那里把你的旧货卖个好价钱,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
![]() |
中国银行是我国最早的发卡行,其珠海分行于1985年发行的中银卡,堪称银行卡中的“元老”。如今这批专门作为藏品发行的“珠女卡”,由于发行范围小,发行量少,存世量不多,目前市场价已飙升至上万元。其它一些银行卡藏品的涨价趋势也非常明显,早期的银行卡收藏价大多在千元以上。如工商银行卡的收藏“龙头”,即1989年开始发行的第1版储蓄卡,精选各地风景名胜印在上面,如武汉黄鹤楼、桂林漓江等。这一时期的银行卡,最大特点就是尚无银联标志。据收藏专家介绍,这批卡几年前大概几十元就可买到一张,但如今每张市价多在三四百元,有的甚至要上千元一张,部分珍稀品种更是有钱也买不到。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借记卡,以及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行的信用卡,都是价格动辄数百元甚至千元以上的藏品。
第一个要素就是“无银联标志”。早期发行的不带银联标志的银行卡,由于使用范围小、发行量少、寿命短暂、版本更迭的速度很快等因素,导致存世量十分稀少,在收藏市场上非常被看好,其升值潜力也较大。
第二个要素是“报废”了的限量版卡。由于一般银行要更换银行卡版本,都会把以前的报废卡收回,因此很多有纪念意义的银行卡存世量都不多,所以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都相对较高。相反的是,普通储蓄卡由于保有数量太大,收藏价值并不高。
![]() |
![]() |
不过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要选择银行发行的实际使用的卡,因为实卡上具有卡码、原始发行日期等信息,是收藏、研究的最原始资料;二是银行卡背面的签名其实是收藏必备的,因为签名是银行卡正常使用不可或缺的要求,因为没有签名的卡恰恰是品相上的缺陷;而且,如果签名者是名人的话,那无疑更有收藏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