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地方,这里有古地震遗址小南海,这里有地质奇观蒲花暗河,这里有古色古香的濯水古镇……黔江的魅力在这里得到释放! 不是所有的古文化古韵像这些美丽的地方一样,它们的容颜被世人所瞻仰被世人所陶醉。它们步履蹒跚地恋恋不舍,仿佛正在挥手告别,那些传奇的故事,那些美好的记忆都在逐渐消失。 大渝网区县频道大型系列专题:传奇黔江——最美的神秘面纱,将为你揭开……【详细】
据1994年出版的《黔江县志》记载:双河砖瓦遗址位于蒲花乡双河村东300m的曹家垭口,东西长200m,南北宽150m的粘土地带。农民取土烧砖瓦,在第二层1.8m内,出土残桶式窑床2个,其间相距16m,1号残床高1.3m,堂宽2.5m;同时,出土竹节瓦2匹、板瓦1匹。内壁呈布纹,属宋代窑址。不过,这个宋代瓦窑难觅其踪影,村民们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70年代建起的“瓦厂”。
每到农闲时,窑场就会冒出烟来。窑工们忙碌着,劳动的场面是火热的也是紧张的,捡石子的、制瓦的、晒砖的、装窑的、做煤饼的、晒煤的、烧窑的,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详细】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认为“死者为大”,故“事死如事生”。在这种传统观念指导下,形成各种丧葬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国各族人民的丧葬形式林林种种,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死者的安葬都力所能及,十分讲究,从不马虎。留存千古的黔江崖棺墓葬就是这众多墓葬花絮中一朵古老而神秘的素花,至今还吸引着人们去探索研究,以揭开其千古之谜。
神龟峡,是阿蓬江下游从黔江两河口至酉阳大河口的原始大峡谷,长38.7公里,山高谷深,绝壁对峙,壁立如门,岭谷高差在500至1000米之间,是古人选择崖棺墓葬的极佳境地。然自古以来不通舟楫,人迹罕至,故古籍均无记载,口头未见流传……【详细】
饮食。“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的食物为:作物物、采集物、捕猎物混合型。作物类主要有:大麦、荞麦、粟、豆类,及少量稻谷。土民喜啖牛羊肉,冉家蛮“喜渔猎,得鱼虾以为美食。”居住。土家族的住宅建筑,在土司时期,有着明确的规定,土司居处富丽堂皇,砖瓦鳞次,绮柱雕梁,极尽奢华。其属下官吏的住处,虽可竖梁柱,周以板壁,但不准盖瓦。
土家族的婚姻,相当长的时期是比较自由的。未婚男女,每年正月在跳摆手舞时,选择对象,以歌为媒,以歌传情,对唱山歌,表白爱情,相互爱慕,建立感情后,经土老司作证,即可成亲,不受礼仪限制。……【详细】
在武陵山系发现的斜岩寺塔墓群,共有11座,均为清代建筑。该墓群分布于斜岩寺的石墙外围,质地砂岩,八棱形,有二至三层檐和一个塔顶。据观察,目前多数塔墓已是残缺之身,塔顶大多被毁坏,文字也已模糊,曾给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中一正方形底座,通高2.6米的塔墓,其身依稀可见“童真入道”、“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吉日立”字样;另一通高3.5米的塔墓,依稀可见其“宝塔千年”字样;其余塔墓均无法辨其文字。从塔墓形制、部分文字及斜岩寺始建时间可以推测,该塔群的年代应为清代中晚期……【详细】
黔江区蒲花居委龙潭沟,有一眼怪泉,当地人称“三潮水”,每日六小时定时涨潮一次,水量激增十倍,传说为犀牛地下打滚所致。中科院地质专家认为,蒲花“三潮水”是间隙泉,全世界都较为罕见,学界至今都还没有摸清间隙泉的真正成因。
“三潮水”位于蒲花一座山峦西麓,距离濯水镇2.5公里,有公路直达泉眼边缘。山麓下,就是远近闻名的蒲花暗河,一条小溪在这里豁然开阔,形成一汪深潭,当地人称龙潭沟。
“ 三潮水”喷涌出的泉水从岩隙里流出来汇入潭中,发出“咕咕”的声音。潭水亦随之陡然上涨,并溢出深潭,形成湍流,沿溪而下。涨潮持续半小时后,泉水又缓缓变小,直至恢复原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