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上千公里的长途奔袭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Smart这种小车可以轻松完成的,不过我还是这样做了,好处是我既体会到它高速公路及盘山公路的驾驶感觉、还在城市总分享受到了众人目光的膜拜。坏处是,这趟旅程堪称深度,让我对这部小车有了全新的认识,于是有多出一部让我喜欢的汽车(喜欢的车太多了)! 首先,800公里的高速驾驶让我得出了一个结论,Smart是款很能跑的小车,不要被它可爱的外形所迷惑,即便是一个车队出去,想要甩掉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部分的性能必须得到保证:第一就是动力,第二是操控。先说说动力部分,Smart采用了一款3缸的1.0L的发动机,我驾驶的普通版的输出功率只有52KW,但看数据并没什么特别,和目前国内大多数小车所用的同排量发动机的功率类似,比如铃木新奥拓的1.0L引擎也是52KW。但如果联系到车身重量的话就能发现,Smart 52KW的动力只需要推动750公斤的车身,而其他车型的负担就明显大得多。所以,在高速上面,很容易把速度逐步的提上去。120-150码的提速相对轻松,即便是到了150码,引擎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嘶声力竭感受。表底时速为160码,这基本上就是Smart的极限了,只要把稳方向盘,深踩油门就能实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绝非亡命之徒,在驾驶Smart体验极限的时候,会很在意车的反馈以及良好把控性,所以这可以认为是一个较为稳妥和安全的速度。当Smart在高速公路车流当中穿梭超车的时候,强烈反差感带来的乐趣,是从其他车型上无法获得的。 操控,也是支撑Smart运动性能的重要一点。“短轴”,“后驱”,“单厢”,“小车”这四个去描述Smart特点的词汇无一例外都是“操控”的大敌,短轴和后驱意味着容易转向过度及容易失控,单箱意味着高重心,容易受侧风的影响,而小车意味着小尺寸和轻,带来不太好的车身稳定性……这些都会让我们觉得,Smart开起来并不稳定,难以控制,卡丁车一定程度可以作为参照物。我不得不承认,驾驶Smart之后,我的认知又一次被颠覆了,以上的分析全都是狗屁。前麦弗逊+后扭力梁的常见悬挂结构,仅仅1867mm的超短轴距,只装备了15寸的轮毂和175宽的轮胎。这些并不出彩的配备却给予了Smart完全不一样的底盘反馈,其扎实程度和柔弱的外观上是完全相反的,强有力的支撑力让高速行驶的smart不管是遇到颠簸还是过弯都能良好控制车身的状态。会让人误认为驾驶的是一辆15-20万的中级轿车,Smart的工程师在这个环节做得非常棒,悬挂调校得很运动,路感清晰,反馈十足。为了保证良好的操控性,Smart还在电子控制方面采取了一些良好的措施,为了防止这部小车失控,Smart全系标配ESP车身稳定系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速助力转向系统在Smart上感受非常明显,高速时方向盘的沉稳,低速时方向盘的轻盈形成鲜明的对比。每每回忆起这些细节,都会对这台小车刮目相看。唯一的问题就是颠簸过滤并不好,特别是一些不平整的路段,Smart的反应会比较强烈。 |
|
![]() |
|
![]() 为什么还是会有一些重庆的朋友反复强调Smart不便驾驶呢?其实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想要降住这部车必须得习惯它的秉性,这和我们在其他车型上获取的驾驶经验会有所区别,特别是在崎岖起伏的山路上会显得更加的明显。 峨眉山上下100多公里,我真切的感受了前面所提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变速箱了,smart匹配的变速箱产自德国,采用变速箱专家——格特拉克公司的产品,为5速AMT电控式序列变速箱。AMT变速箱的操作方式与普通的自动变速箱略有不同,比如不设“P”挡,停车时只需挂入“N”挡即可。而在挂入“D”挡的时候,需要踩油门车辆才能起步。如果是坡道起步,即便是在D档,不踩油门的情况下,车会后溜,初次接触它会觉得比较恐怖。当然,AMT变速箱的感觉也和普通的自动变速箱大相径庭。最大的问题在于换挡时的过于明显的顿挫感(嘬车),这成为了驾驶smart最为难受的过程。当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因为这台AMT变速箱为适应发动机的高转速区间的动力输出,牺牲了低转速的部分性能,换取了比传统自动变速箱更大的传动效率,换挡的顿挫感也许就是“必要的损失吧”。不过,我也尝试了一下,通过一些驾驶习惯的改变,一定程度能减少这种顿挫感的出现。
另一个广被诟病的地方就是刹车。确实,这也是需要去习惯的一个方面。Smart刹车踏板的结构与其他车型不太相同,并没有采用悬挂的方式,这和传统的刹车踩踏方式相比,力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SMART的刹车不能脚跟着地踩踏,必须抬脚以脚中间去用力。只要适应了以上这两个问题,我相信smart可以给你更多的惊喜。 还是回到峨眉山那100多公里的试驾路段上,在很快适应了这部车的驾驶特点之后,我便开始尽情压榨它的实力。山路上想要所向披靡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我也很大胆的向同行的其他车辆发出了挑战。就像我自己遇到的那种情况, 驾驶Smart很快就奠定领先的优势,利用短小的车身在车流中穿梭,将所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Smart采用的是前盘后鼓的刹车结构,下坡的时候最好少踩刹车,切换到手动换挡模式,用档位控制速度会让驾驶更有信心,也更安全。
不管是高速还是山路,虽然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但是SMART所带来的驾驭感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所希望的那部分,所以当我驾驶着这么一部小车,超越一台又一台更大排量,更好性能的车型的时候,对方车内异样的眼神会成为了驾驶这部小车最大的满足感。 |
![]() ![]() |
![]() |
![]() 具有极高回头率的smart并非只能金玉其外。除了性能,在城市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smart也并不是完全的阳春白雪,还是具备了的实用性的。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讲求实用的欧州人这么喜欢smart的原因了。
在现今的中国,汽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家庭,这种双座代步车的合理性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原以为两座的smart不方便载客,但是在几天的使用过程中,完全没有出现这种尴尬。别人不都有车吗?虽是两座,但是空间很宽裕,两个人可以很舒服的调整自己的坐姿。在中控台上,座椅后面都有很多的储物格。可以方便放置各种物品,而后备箱为两段试开启,上部的玻璃打开后可以非常便捷的从后备箱取放物品,而下部拉开以后可以坐人,后备箱板可以承受100公斤的重量。虽然后备箱不算太大,但是很平整,日常生活用车的相关物品在smart上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就算是家庭用车,smart都能满足,更何况它往往还只是第二部车或者是第N部车。
安全性是国人最关心的一个要点,连两厢车都不放心的人如何去接受单厢车呢?不管懂不懂,这个词都会经常性的在大家的嘴边转呀转呀。Smart的安全性如何呢?曾经很多汽车媒体在评价smart的时候用了这样的观点:“价格区间在13-22万元的Smart 绝对是同级车中的奢侈品。但我们发现这样一款小车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娱乐设备,动力表演一般,内饰材质也不够高级,那么是什么让支撑起它的高车价呢?答案是安全。”确实,SMART是一台非常安全的小车,除了框架强度设计精良之外,全系标配ESP已经侧气囊都让这款麻雀般的小车固若金汤。更为夸张的是,德国的工程师们为了检验smart的碰撞能力,还经常去和奔驰大哥哥们玩对撞……。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