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一宗 夸大事实 |
第二宗 偏离公众立场 |
第三宗 挑动仇恨情绪
|
媒体夸大事实的报道屡见不鲜,前两天,出现一则新闻:全国空置房屋6000万套 可供2亿人居住。新闻称这是专家调研研究的结果,而实际上,就算是国家对房屋空置率进行调查都存在很大的难度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又何况是某专家?
|
以理性、客观、务实的态度影响社会,在发现问题、设置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媒体的职责,但有的媒体却偏离社会立场和公共价值,新闻中充斥着类似“房价拐点到了”“开发商要跳楼了”等字眼,片面的报道而不顾事实真相。
|
崇尚政策批评和社会良心的媒体本色,时常被湮没在仇富情绪浓厚的民粹思潮里。挑动社会对立和仇恨情绪,在一些说法极端的报道里若隐若现:过分夸大民众的不满情绪、批评政策漏洞以及贬低开发商救市行为。
|
![]() |
信息失真不全 |
政策定义不准
|
“参照物”有区别
|
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政府、开发商、专家学者、购房者...导致信息搜集有一定局限性,而一些数据由来是无从考证的。 |
二套房和房产税的谣言是最多的,政府的政策规定出来后,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瓶颈,比如说二套房的认定体制不健全,房产税征收摇摆不定,造成了民间很多猜测,而这些又是人民所关心的问题。 |
调查的空间、时间和对象之间有区别。比如说对于房价的调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调查对象都会导致调查结果的差异。 |
![]() |
嫌疑犯:政府 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各部门发布的数据都存在差异和矛盾,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信息混乱。政府部门似乎难逃责任。
|
嫌疑犯:专家学者 按理说专家学者的话对于购房者来说是值得参考的,因为他的职责就是解惑答疑,为购房者提供信息分析。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喜欢“出风头”,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造成对购房者的误导。媒体对于这些专家学者的依赖程度太深,就算是专家慎重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难逃局限性,媒体才会沦为“流言基地”。
|
嫌疑犯:开发商 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先导的开发商,他们说的话可以信吗?对于谎报自己成交数据夸大关注热度的开方法不绝于耳,新政时期更有甚者打着降价的名义来宣传炒作自己,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的折扣。媒体从开发商处得来的信息也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
![]() |